进入适老化模式 | 无障碍阅读
范县陈庄镇:鱼爸爸泥鳅妈妈脱贫记
发布时间:2018-9-3 16:09:28    点击:2071次    [关闭本页]
   “碧水青山芳草绿,鱼塘清波泛涟漪。投食喂料怡心智,鱼儿跃水不知疲。”在范县陈庄镇韩徐庄村,按下自动喂鱼器开关,张进兴吟唱完不知从何处学来的诗句后,放声大笑。

  53岁的张进兴本是韩徐庄村的贫困户,因妻子体弱多病,不能外出务工的他只能打些零工补贴家用。2015年,在和驻村第一书记郭自红的一次闲聊中,张进兴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法宝”——养鱼。

  “郭书记当时问我,就没想过干点啥早点脱贫?”郭自红这一问,让张进兴心中泛起了“涟漪”。

  从此,韩徐庄村村西30多亩废旧坑塘就成了张进兴“耕作”的地方。

  2017年,在郭自红的帮助下,张进兴拿到了5万元贴息贷款,鱼塘面积扩大到40余亩。

  从不懂技术到“业内专家”,张进兴的养鱼故事传遍了周围几十里,许多群众跑来向他请教养殖技术。张进兴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领其他群众一起致富,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鱼爸爸”。

  “发展产业最重要的是资金,金融支持是加快脱贫的有效途径。”据陈庄镇党委书记张洪孟介绍,陈庄镇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抓手,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成立了金融服务领导组,建立了镇、村两级金融扶贫服务站(部),并逐村逐户开展走访调查、政策宣传、信用评级调查表填写,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全部纳入信用评级范围并建立金融服务档案,切实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陈庄镇毗邻黄河,属半滩区乡镇,土地低洼,次生盐碱严重。近年来,在农业部和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陈庄镇开始大力发展莲藕产业,探索莲鳅共作、稻鳅共作种养模式。尤其是这里出产的泥鳅品质上乘,很受韩国市场青睐。

  在韩徐庄村,还有一位尽人皆知的“泥鳅妈妈”——胡翠华。

  胡翠华曾经也是贫困户。2016年,她与同村另外4名妇女结成“盟友”,投身“莲鳅共作”的事业中。

  经过2年的苦心经营,从20亩地到120亩地,胡翠华的“地盘”一直在不断壮大。

  “去年莲藕市场情况并不好,正发愁的时候,镇里领导想办法把我们的藕都销出去了。我们走得是‘莲鳅共作’模式,除了莲藕,卖泥鳅确实挣了不少钱。”胡翠华说。

  因市场行情不定,胡翠华跟她的合伙人商议后决定,今年改种了水稻。“120亩地,100亩种了水稻,另外20亩种了莲藕。”站在稻田边,胡翠华憧憬着今年的好收成。

  “产业扶贫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是实现变‘输血’为‘造血’的根本路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盘活集体资产同样是带动群众增收的一项重点工作。”韩徐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郭自红告诉记者,该村是陈庄镇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村”,主要投资了3个集体资产项目。其中,投资300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已投入使用,年收益10余万元,项目受益覆盖全村41户贫困户;投资100万元建设了“红莲韵”休闲度假村旅游接待中心,预计年收入6万余元;引资2000余万元,与邻乡共同打造了集农家乐、民宿、民俗展览、休闲度假、水上游乐园于一体的“荷花小镇”已经开工。

  “我们村也成立了农民合作社,边发展特色农业,边发展乡村旅游,还带动了贫困户就业。”郭自红表示。

  为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陈庄镇积极对接市、县全域旅游的大格局规划,结合镇域实际,大力发展以莲鳅共作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荷花观赏、莲子采摘、荷叶茶文化、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观光业,共成立农民合作社19个,流转土地3万余亩,直接、间接带动周边贫困群众10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1万余元。

  陈庄镇还紧抓光伏扶贫政策机遇,在12个贫困村建设了30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年底,光伏发电项目共分红23万元,主要受益人均为“五保”贫困户和特困低保贫困户。

  “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特色产业基地镇、田园风情生态镇、环境优美示范镇、乡村旅游样板镇发展目标,按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起以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集现代农业、乡村体验、特色农家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对于未来,陈庄镇党委书记张洪孟信心满满。

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2026   濮阳市农业农村局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4079715号   
地址:濮阳市京开大道中段311号   网旗网络|负责网站制作   政府网站识别码:4109000013   
农业执法投诉举报电话:0393-4418790   监督举报电话:8154616   蔬菜促销热线电话:0393-6631850   咨询服务热线:663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