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初中毕业后,俺一没啥学历,二没一技之长,找工作四处碰壁。没想到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制衣技术后,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就能挣到2000多元呢!”正在做工的周贝贝满面笑容。
当天早上不到8点,兰考县谷营镇爪营乡栗西村的周贝贝把两个孩子送到村幼儿园,步行不到8分钟就走到了上班地方。
“扶贫车间”让村民家门口把钱挣
“上能赡养老人,下能照顾孩子,足不出村就能挣钱,俺心里踏实着哩!”周贝贝口中所说的制衣厂就是兰考中蔼制衣有限公司,位于兰考县谷营镇爪营乡栗西村,采取“中心基地+卫星工厂”的模式,共辐射带动周边6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40%,有效解决了妇女就业问题。
2012年周贝贝嫁到了栗西村,婆婆去世得早,公公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女儿的降生使得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要强的周贝贝和丈夫任令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周贝贝照顾家里,丈夫就在周边打些散工,农忙时一起务农种地。
“最难的时候是二宝出生后,俺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和老人,为了多挣钱,丈夫外出到江苏打工,有时候觉得生活太艰难了就偷偷蒙上被子哭一场。”谈及过去,这个肩挑家庭重担的坚强女子几度哽咽。
“花自己挣的钱,得劲!感谢党和政府把中蔼万家服装股份有限公司这么好的企业落户到家门口,如今姐妹们干劲十足,脱贫致富有奔头了!”在中心基地休息间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出了共同的心声。
找准“好路子”,汇聚“金点子”,摘掉“穷帽子”。如今像栗西村这样的“扶贫车间”在贫困乡村遍地开花,河南省规范认定扶贫车间2851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4.23万人。
摘“贫帽”拔“穷根”小康路上劲头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能脱贫,才是真扶贫。
2018年11月22日,团省委驻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第一书记秦倩松了一口气,多日奔波,村里种植专业合作社滞销的十万斤萝卜白菜等农产品顺利打开销路,贫困户脸上再次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2018年12月28日,虽寒风凛冽,但栾川县潭头镇石坷村贫困户王建忠却干劲十足,扶贫干部帮助扶持的脱贫项目——葡萄园,2017年刚开园就收入了3000多元,2018年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尝到甜头的老王农闲时也闲不住,天天跑园里整地修理葡萄架,盼着来年大丰收……
转移就业、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甩开膀子奔小康,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贫困村只是河南省乡村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折射出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
真扶贫,扶真贫,还得动真劲。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2018年河南省实现12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502个贫困村退出,超额完成脱贫110万人、退出2365个贫困村的年度计划任务。2018年计划退出的19个国定贫困县、14个省定贫困县有望如期脱贫摘帽。
好政策鼓了贫困农民的钱袋子,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2018年前三季度,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1元,同比增长10.3%,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全省99.93%的贫困村通村道路实现硬化,实现2018年脱贫人口饮水安全全覆盖,“两不愁三保障”的家庭、过上好日子的农户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创机制,聚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河南斗志昂扬,挥洒着汗水,啃下一块块贫困“硬骨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河南省上下信念坚定:小康路上一个农民兄弟都不能掉队!
作者:田明 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