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适老化模式 | 无障碍阅读
沙窝里种出“脱贫果”
发布时间:2019-6-5 16:51:20    点击:18585次    [关闭本页]

    四月的花,五月的瓜,睢县的生态人人夸。在睢县董店乡安楼村丰园农业种植合作社,南来北往的客商和游客络绎不绝,品尝着蜜甜爽口的西瓜,观赏着温室大棚内的硕果,来自开封市的赵先生由衷地说:“这种出的哪里是西瓜,简直就是一个个致富的‘金蛋子’。”

 

    “现在俺的产业园能有如此的规模和效益,多亏了睢县县委办公室驻安楼村工作队和村责任组的帮助,否则俺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该合作社负责人王国华感激地说。

 

    现年36岁的王国华是地道的农民,十多年前他和大多数农民一样,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曾在慈溪、洛阳当过车床工人,在家开过预制板厂,养殖过山羊……可谓是村里的能人。

 

    安楼村方圆数十里是有名的沙土窝,是西瓜、红薯、花生种植的理想之地,西瓜种植在当地历史悠久。2010年,许多西瓜种植户到王国华的养殖场购买羊粪以作底肥。由此激发了王国华土里刨金的梦想,从此走上了种植致富之路。2011年春,他便在自家的5亩地里全部种上了本地西瓜,并与妻子进行了分工,自己以西瓜为业,妻子以养羊为主。到年底结算时,虽然收入不低,但对于有创业之心的王国华来说,远远不能满足。2012年,他多次到山东、江苏、开封等地考察、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当年他实施了弓棚种植,并采用西瓜、辣椒套种模式,亩均净收入1万余元。到2015年,通过土地流转,他已发展大棚种植20余亩。

 

    创业路上无止境。在农闲之余,王国华经常外出考察,翻阅科技书籍,利用网络学习新技术。他发现发展阳光温室大棚、进行立体种植是提高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于是,他立即开始谋划实施。然而受资金和土地的制约,他的计划没能顺利实施。

 

    2016年7月,睢县县委办公室驻安楼村第一书记王雪涛来到该村后,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和该乡包村干部刘远辉找到王国华,共同谋划以种植带动该村产业发展途径。王雪涛说:“对于国家扶贫政策,我们因地制宜,要用活、用足,走企业带贫、能人带动模式,把105户的到户增收项目资金用于合作社的发展,给王国华注入63万元资金,又流转土地20余亩,打破了束缚他发展的瓶颈。”

 

    扶贫政策让王国华如虎添翼,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建设了60亩阳光温室大棚,引进新品种,开展科技种植。“自从建起大棚后,我在这干3年了,也学会了对花授粉、施肥、打杈等技术,活不累还能挣钱,在这一天能收入90多元呢,每年有500元红利,还有土地租赁费,西瓜随便吃,日子过得甜滋滋的。”“你知道俺的西瓜为什么甜度高、口感好?因为我们从不使用化肥,全部都是以腐熟羊粪、炒制黄豆、生物菌作底肥,也从不使用催熟剂和甜蜜素,都是自然成熟,加上这里的土壤优势,能不甜么?”王国华介绍说,目前该合作社的西瓜采取的是订单销售,亩均产量7000多斤,总产量将达到42万斤,还供不应求。

 

    谈起今后的发展,该村责任组长刘远辉说:“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产业和就业扶持,加强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内生动力。”王国华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立体草莓、立体西瓜、甜瓜种植模式,并发展苹果、桃子、石榴等果树种植,树下养鸡、养鸭,打造一个一年四季有花有果的种养生态园和绿色循环经济链,同时走反租倒包带富路径,承包村民只负责管理,合作社提供大棚、种苗、技术、服务和销售,实现一户一产业、家家有收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作者:黄业波 通讯员 甄林 文章来源: 商丘日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2026   濮阳市农业农村局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4079715号   
地址:濮阳市京开大道中段311号   网旗网络|负责网站制作   政府网站识别码:4109000013   
农业执法投诉举报电话:0393-4418790   监督举报电话:8154616   蔬菜促销热线电话:0393-6631850   咨询服务热线:663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