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已有一座蓝色棚屋内,一阵阵鸡鸣声,打破大山的宁静,开启村民们新的忙碌的一天。
被“战斗鸡”所吸引
青灵村湘林山海拔约800米。
近日,天刚蒙蒙亮,村民石胜兵和妻子黄建琼就来到鸡舍外的空地上,一边“咕咕”地唤着鸡舍里的鸡,一边向地上撒着玉米。鸡们飞奔而出,争相前来啄食。
这是一群引自印度尼西亚的特别鸡种,名叫“印尼乌骨战斗鸡”,高大威猛,好打斗,通体黑色,通过高海拔地区天然放养,肉质紧实,营养丰富,是石胜兵夫妇养家致富的利器。
2010年前,石胜兵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如果说外出务工让他逐步摘掉了“贫困帽”,那么后来投身养殖产业,则实现了他的致富梦。
一次偶然的机会,石胜兵接触到“印尼乌骨战斗鸡”,立即被它们所吸引,便引进了2000只,摩拳擦掌干了起来。
挺过最初的艰难
为了给鸡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夫妻俩决定将养殖基地建在海拔较高的湘林山深处,并投入了以前务工的所有积蓄。
但是他们没想到,最初山里的路没有修通,严重影响了鸡的销路。土鸡一天天长大,待到出栏之时,却无人问津。有一次因为下雨,路面湿滑,妻子在山路上发生车祸,车子被撞坏了,人也受到严重创伤。
大山里水电供应也是问题。有时候,因为电压不足,导致孵化箱温度不够,小鸡很难成功孵出。又因为缺乏养殖经验,不少鸡患病死掉,有时候一天要死四五十只。“眼睁睁看着,愁得饭都吃不下。”石胜兵回忆说。
此外,鸡在深山中放养,很容易受到山里野生动物的攻击。还有一次山里刮大风,一夜之间,鸡舍被夷为平地。夫妻俩看着满目狼藉,几乎承受不了这接连不断的打击。
所幸,夫妻俩并没有退缩。路不好,自己修一条毛坯路直通外面的主路;电力不足,寻求乡政府的帮助;鸡舍被毁,齐心协力重建更加牢固的鸡舍。在养殖“战斗鸡”的过程中,夫妻俩仿佛也发挥出“战斗精神”,越战越勇。与此同时,经过多次到县里以及西南大学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夫妻俩逐渐掌握了养鸡的全套技术,养殖之路越走越顺。
拓市场扩规模
为了拓宽鸡的销售渠道,石胜兵借助当地电商平台,与彭水赶场网合作,将“战斗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销售。
据石胜兵介绍,鸡被养在海拔较高的大山中,每亩森林只有50—100只鸡;鸡们主要以玉米红薯等谷物和天然泉水为食,并喂食黄芪、党参、金银花等中药材,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每只鸡都需要9个月到2年的饲养时间才能出栏,再加上这种鸡肉质好,营养价值高,因此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回头客无数。
“现在,每只鸡的售价都在200元左右。”石胜兵拿着刚从山林里捡回来的鸡蛋高兴地告诉笔者,“鸡蛋3元一个,市场上早已经供不应求了。”
市场打开了,石胜兵逐年扩大养殖规模。“2018年扩大到1万只,今年已接近2万只。”石胜兵自豪地说。
带村民同增收
养鸡养出了经验和规模,石胜兵接着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产业,还逐步开拓了红薯和生姜产业。他邀乡亲们到养殖场就业务工,每人每年可增收7000元左右。自己当过贫困户,所以他优先考虑贫困户,带动了34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除了经济条件上的改善,养鸡也让我感觉更加充实,觉得有活干有奔头。”石胜兵说,现在回想起当初的艰难,幸好他和妻子都咬牙没有放弃,才有了今天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