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春季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决定亩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结合当前全市小麦生产实际,为切实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工作,促进麦苗稳健生长,搭好丰产架子,力争今年夏粮再夺丰收,特提出以下技术意见:
一、小麦越冬苗情特点
今年全市麦播面积368万亩,全市小麦一类苗面积210.1万亩,占麦播面积的57.1%,比去年增8.5%;二类苗面积132.1万亩,占麦播面积的35.9%,比去年减少8.1%;三类苗面积25.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7%,比去年减少0.2%。小麦越冬苗情总体较好,群体头数足,个体发育正常。其中一类苗平均亩群体79.8万,比去年增加6.3万,单株分蘖3.8个,比去年减少0.1个,次生根6.3条,比去年增加0.9条,主茎叶龄5.8片,比去年增加0.1片;二类苗平均亩群体57.8万,比去年增加0.4万,单株分蘖3.1个,比去年增加0.1个,次生根3.9条,比去年减少0.1条,主茎叶龄4.9片,比去年增加0.3片。
目前我市小麦苗情总体良好,一、二类苗面积大,群体比较合理,个体发育较好,越冬期普降瑞雪,增加了墒情,降低了病虫害危害,这些都为2013年小麦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春季麦田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以下不利因素:主要是去年冬季低温来得早、持续时间长,麦苗因积温不足造成生长量偏小,大分蘖较少,其中一类苗大分蘖减少0.4个,二类苗大分蘖减少0.8个;冬季雨雪较多,田间湿度较大,预计纹枯病、白粉病、吸浆虫、麦田杂草等呈偏重发生趋势。特别是播量普遍较大、土壤墒情持续较好、越冬前后光照不足,造成麦苗干物质积累少和根系发育不良,这和去年冬春小麦生产情况非常相似,后期小麦是否再次出现早衰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从春季管理着手加以避免和克服,防灾减灾夺丰收形势比较严峻。各县(区)要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特点,认真搞好苗情、墒情、病虫情调查,切实汲取近几年小麦生产的经验与教训,突出重点,分类进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春季麦田管理技术含量。
二、主要技术措施
针对当前苗情和土壤墒情,今年我市春季麦田管理要以促根、稳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为重点,因苗施策,分类指导,根蘖并重,搭好丰产架子,确保后期麦苗健壮生长。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措施。
1、普遍中耕,促苗早发快长。开春后各类麦田要普遍进行浅中耕,破除板结,提温保墒,消灭杂草,促进麦苗早返青、早发根、早生长。
2、因苗制宜,科学浇水施肥。围绕促根和提高分蘖成穗率的目标,春季麦田浇水施肥要根据苗情适当推迟,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或提倡春季返青期和拔节末期两次追肥,保证穗数、粒数和粒重的协调增加。
(1)群体偏小的三类麦田以促为主,尽量避免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透气性延缓麦苗生长发育。一般应在返青期追肥,春季追肥应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于返青期,5厘米地温5℃左右时开始,亩施尿素10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和根系生长,增加亩穗数。第二次于拔节后期亩追施尿素10公斤,促进小麦发育,提高穗粒数。
(2)二类苗麦田以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为主,由于今年二类苗麦田大分蘖较少,所以对地力水平较高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追肥浇水,一般亩追尿素15公斤。对地力水平一般的二类麦田,可参照三类麦田进行春季两次追肥。
(3)一类苗麦田在管理措施上,应注意促控结合,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为主,要突出氮肥后移。对地力水平较高,适期播种、群体在80万以上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中期追肥浇水,以获得更高产量。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80万以下的一类麦田,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公斤。
(4)稻茬麦田要根据返青期的土壤墒情、天气特点,及早追肥,合理浇水,每亩追施尿素20公斤左右和适量磷酸二铵,或高氮复合肥25公斤。
3、加强预测预报,防治病虫草害。春季是小麦各种病虫害大发生时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各县(区)要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密切注意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早查清病情、虫情,及早备好药剂、药械,实行综合防治。2月下旬至3月下旬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有利时机,当发病麦田病株率达到15%时,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5%丙环唑乳油30~35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隔7~10天再喷一次药,连喷2~3次。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防效;对小麦蚜虫,当百株虫量达到200头以上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3%啶虫脒乳油25毫升,或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对水40~50公斤进行防治;对小麦红蜘蛛,当市尺单行有麦圆蜘蛛200头或麦长腿蜘蛛100头以上时,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8~1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对小麦条锈病,要继续推广“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经验,要从4月上旬开始,密切关注病情发生动态,及时消灭发病中心,重点发生区要于4月下旬和5月上旬普遍喷药一次;对小麦白粉病,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35毫升,或30%戊唑醇悬浮剂10~15毫升,对水50公斤喷洒,间隔7~10天再喷药一次。麦田化学除草,可在春季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下午4点,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
4、立足防灾减灾,预防“倒春寒”和后期倒伏。各地要高度重视小麦生长中后期的抗灾应变管理,依据不同苗情,促控结合,科学管理,确保麦苗健壮生长,提高小麦自身抗灾能力。首先要抓好看苗分次施肥,改变一些地区群众返青期一次追肥过多的习惯,既促进麦苗返青生长,巩固冬前分蘖,又适当控制春季无效分蘖,防止因群体过大造成小麦抗冻、抗病、抗倒能力下降。其次,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对群体较大的麦田,可以喷施壮丰安、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基部节间生长,预防倒伏。小麦拔节后抗寒能力明显下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采取浇水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高位分蘖成穗,减少产量损失。
5、禁止畜禽啃青。严防牲畜家禽早春啃青,保护麦苗健壮生长,否则会导致麦苗受伤,抗性下降,甚至死苗,造成严重减产。
三、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
各级农业部门都要加强对春季麦田管理组织领导,搞好春季麦田管理的指导和服务工作。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好麦田苗情、墒情、病虫情的调查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出具体的技术意见,指导农民抓好春季麦田管理。要搞好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力宣传春季麦田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技术指导意见,要通过技术讲座、印发资料、科技下乡等形式,把麦田管理关键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努力提高春季麦田管理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