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贺敬之说:欲探真美入下层。近日,记者对有“中华帝都”、“华夏龙都”美誉的濮阳市100多个现代农业园区进行了采访,所到之处,无不彰显着发展的蓬勃生机、洋溢着发展的高昂热情、体现着民间的无穷智慧。
五彩缤纷是农业
“智慧温室,电脑种田”是记者在该市濮阳县城关镇千亩高效农业示范园看到的新鲜事儿。只见种植户朱田在网上登录智能管理平台,选定一个大棚,该棚的实时监控便出现在屏幕上,一行行西红柿秧清晰可见。不仅如此,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指数即时显示在屏幕上。朱田告诉记者:“这是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精确检测并控制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等六路参数,保证棚内环境最适合作物生长。”
朱田介绍的是濮阳市刚起步的精准农业。在“中国百灵菇之乡”的清丰县科丰食用菌生产车间,记者则看到了立体农业的代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场面。只见一架架立体的支架上,均匀摆放着层层的菌棒,而菌棒上,则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洁白如玉的鸡腿菇。据介绍,以食用菌为代表的立体农业已成为清丰县“三色”产业(红〔辣椒〕白〔食用菌〕绿〔速生杨〕)支柱之一,并且在濮阳县、台前县也有不同模式、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开发区新习乡猪沼菜农业循环示范园,记者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偌大的温棚内一边养猪、一边种菜,一层塑料膜当中隔开。猪圈下面就是沼气池,猪粪直接入池生产沼气照明做饭,而沼渣沼液则就便作蔬菜基肥,实现了有机种植。这就是该区发展的生态循环有机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渠道。目前,这类农业已在濮阳市遍地开花。
这几年,范县、南乐县的荷花节可谓闻名遐迩,这是他们发展观光农业的成果。据介绍,范县正编制“中原莲乡,生态陈庄”万亩荷花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南乐县将整合莲藕园区、千年古杏林等资源,打造集观光、采摘、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届时,当地和周边的人又有了新的好去处。
龙都处处有能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许多发展现代农业的“能人”,他们的精神和智慧让人佩服。
一“沼”解决养猪难。许多养殖场怕猪生病,不让外人随便出入,但该市开发区新习乡李凌平村王有法的却能,且猪极少生病。“秘诀”何在?一“沼”解决问题——用沼液清洗猪圈、猪身,并适当拌料喂猪。面对记者的疑惑,王有法说:“沼液经过发酵,不仅不含有害细菌,还含有丰富的有益菌。”因为养猪科学,虽然他年出栏400多头,却很轻松,一天有大半天都在“休闲”。记者感叹:王有法,养猪真“有法”儿。
品种跟着行情走。从最初的几座土墙自制温室发展到现在的工厂化种植,20年来,该市濮阳县子岸乡龙辉菌业的老板王宗芳种植食用菌从没失过手。这源于他对食用菌的深入研究,总是能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转换品种,抢占先机。记者看到的秀珍菇就是他培育的新品种,模样虽跟平菇一样,但个头小、品相佳、口感好、价格高,且成本低。至于销售问题,他早已形成了稳定客户,而且供不应求。
代养巧解融资难。在融资问题上,处于106国道西侧的濮阳县清河头乡绿园农场老板——卢伟臻、郭顺民夫妇的“借鸡生蛋”给人启迪。为打造多功能园区,他们和外地养鳄鱼和鸵鸟的老板签约,购买小鳄鱼和小鸵鸟代养,长成后由人家回收。这样做的效果是:一方面,鳄鱼和鸵鸟增添了园区功能;一方面,从代养中也得到一部分收入;更为根本的是,大大缓解了资金筹措难题。
“有机”营销“一卡通”。这两年,范县老家菜园和它的创始人郭可江可谓声名鹊起。这不仅在于他的老家菜园办得好,更和他的“营销哲学”有关系。在郭可江的宣传页上,记者看到了“您只要成为老家菜园的会员,就能免费享受我们的‘蔬香门递’”这样的广告词。他的农产品打的是有机牌,用的是会员制,实行“一卡通”销售,只要客户一个电话,他们随时就把包装好的十几样时鲜蔬菜送到客户家中。
现代农业势如虹
2010年秋以来,濮阳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以“一创双优”(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为动力,出台扶持政策、纳入冬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强化技术服务、坚持台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迅猛。目前,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已达40万亩。
园区功能全。不少园区逐渐向休闲、观光、旅游等综合功能转变。在濮阳县绿园农场,既可采摘草莓,还可观赏鳄鱼、鸵鸟。南乐县西邵乡、范县陈庄乡,不仅举办荷花节、在打造生态旅游上下功夫,而且拉长了产业链条,向深加工方向发展,生产莲子茶、藕粉等。
科技含量高。濮阳县、华龙区率先使用物联网系统打造“智慧温室”。清丰县业丰实业有限公司集成目前最先进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模式,采用现代冷库技术,模拟杏鲍菇适宜生长环境,完成制种、栽培、养菌、出菇等一系列工序,实现了无季节限制的全年订单生产。
种植模式多。开发区龙乡源生态示范园区形成“猪-沼-菜”三位一体的种养殖模式;台前县东碱新型农业示范园建设牛粪综合利用及处理的生物能源环保工程,发展双孢菇、火龙果、金银花等特色农业种植,形成了“牛粪—沼气—种养”于一体的循环模式。濮阳县乾增蔬菜种植园采用无土栽培生物技术,生产出了有机高品质蔬菜。
综合效益高。南乐县千口樊村和丰大棚农业园区采用订单销售模式,实现每亩大棚年销售收入1.54万元,解决当地富裕劳动力130余人。据统计,全市设施农业收入,日光温室亩效益按15000元计算,可实现年利润4419万元;大中棚亩效益按8500元计算,可实现年利润17155万元。成为了农民增收的强劲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