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抓好春季麦田管理,是夺取小麦丰收的关键。立春之后全市普降大雪,解除了旱情,抑制了病虫,给春季麦田分类管理带来极大便利。为切实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工作,促进麦苗稳健生长,搭好丰产架子,力争今年夏粮再夺丰收,结合当前全市小麦生产实际,提出以下技术意见:
一、小麦越冬苗情特点
今年全市麦播面积360万亩,苗情普遍较好,一、二类苗面积330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2%,三类苗面积30万亩,占麦播面积的8%。其中一类苗平均亩群体78.6万,单株分蘖3.6个,次生根6.2条,主茎叶龄6.0片,比去年增加0.2片。小麦越冬苗情表现为群体头数足,个体发育壮,总体良好,部分趋旺。节后全市又普降瑞雪,增加了墒情,降低了病虫危害,这些都为春季麦田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为2014年小麦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冬前气温偏高,麦田播量普遍偏大,导致一些麦田群体过大,个体不壮,旺长趋势明显,易遭受“倒春寒”、纹枯病等威胁;二是因播期干旱,部分田块播种偏晚,加之冬季持续少雨,造成晚播麦田出苗不好,生长量偏小,个体素质较差;三是春季灾害天气频发,气候条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防灾减灾夺丰收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各县(区)要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特点,认真搞好苗情、墒情、病虫情调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科学搞好春季麦田管理。
二、主要技术措施
针对当前苗情和土壤墒情,今年我市春季麦田管理要以控旺促弱、防病虫、防冻害为重点,分类浇水追肥,确保麦苗健壮生长,搭好丰产架子。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措施。
1、及时中耕保墒。根据雨雪过后土壤墒情,小麦返青后各类麦田要及时进行中耕划锄,破除板结,提温保墒,消灭杂草,为麦田分类管理争取主动。晚播弱苗麦田要浅中耕,防止伤根和坷垃压苗,中耕时间要早,土壤墒情适宜时尽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苗早发快长。
2、分类浇水施肥。围绕控旺促弱和提高分蘖成穗率的目标,今年春季麦田浇水施肥总体要适当推迟,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保证穗数、粒数和粒重的协调增加。
(1)群体偏小的三类麦田以促为主,春季分两次追肥,返青期趁墒每亩施尿素10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和根系生长,增加亩穗数;拔节后期亩追施尿素5-8公斤,保花争粒,提高穗粒数。
(2)二类苗麦田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为主,在小麦起身期追肥浇水,一般亩追尿素15公斤。对底肥不足、返青后叶色发黄的二类麦田,可参照三类麦田进行春季两次追肥。
(3)一类苗麦田要以保苗稳健生长,促穗大粒多为主,突出氮肥后移。对地力水平较高,适期播种、群体在80万以上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中期追肥浇水,以获得更高产量。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80万以下的一类麦田,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公斤。
(4)稻茬麦撒播田要在返青期趁墒每亩追施尿素20公斤和适量磷酸二铵,或高氮复合肥25公斤。
(5)旺苗麦田要以控为主,前控后促,控促结合。对旺长麦田要认真分析原因,注意观察叶色变化,对播种偏早、分蘖较多、返青后没有脱肥现象的旺苗麦田,返青期要控水控肥,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到拔节期再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
3、防治病虫草害。春季是小麦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各县(区)要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密切注意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早查清病情、虫情,及早备好药剂、药械,实行综合防治。2月下旬至3月下旬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有利时机,当发病麦田病株率达到15%时,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4、预防“倒春寒”和后期倒伏。各地要高度重视小麦生长中后期的抗灾应变管理,依据不同苗情,促控结合,分类施肥,科学管理,创造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小麦自身抗灾能力。群体大的麦田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喷施壮丰安、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基部节间生长,预防倒伏。小麦拔节后抗寒能力明显下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采取浇水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促高位分蘖成穗,减少产量损失。
5、禁止畜禽啃青。各地要采取措施严防牲畜家禽早春啃青,保护麦苗健壮生长,否则会导致麦苗受伤,抗性下降,甚至死苗,造成严重减产。
三、切实加强技术指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春季麦田管理组织领导,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好麦田苗情、墒情、病虫情的调查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出具体的技术意见,指导农民抓好春季麦田管理。要搞好技术宣传培训,大力宣传春季麦田管理的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技术讲座、印发资料、科技下乡等形式,把麦田管理关键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要以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高产攻关田和科技示范户为重点,技术人员要进村入户,驻点抓片,抓好样板田,树立春季麦田管理示范样板,引导群众落实各项春管措施,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二○一四年二月十八日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