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范县融媒号
金秋十月,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的18万亩水稻喜获丰收。连片的稻田翻腾起金色的细浪,当地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水稻,确保颗粒归仓。
范县杨集乡万亩水稻基地 石玉坤 摄
这两天,在范县杨集乡八里庄村种植大户谷华军的稻田里,一串串成熟的稻穗压弯了腰,泛着金黄色的光芒。几台收割机马力全开,来回穿梭在金色的稻田里,稻农们在田间收割、捆绑稻草,到处是一片忙碌景象,构成了秋日里最美的丰收画卷。
望着一粒粒稻谷落进车斗,丰收的喜悦挂在谷华军的眉梢。他告诉记者:“还是得感谢政府的好政策,种子、肥料、农药、管理、收割都是统一的。我种的这1000亩地,每亩产量在1000斤以上,每亩效益在2400元左右,非常好。”
杨集乡是范县水稻核心产区。目前,杨集乡全乡水稻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12家,稻米深加工企业8家,稻草加工等企业16家,稻草、稻糠全部变废为宝,得到有效利用。“杨集乡依托范县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优势,不断拉长水稻生态效益链条,发展绿色水稻2.8万亩,通过稻鳅共作、稻鱼混养等模式,发展有机水稻1600亩。 ”杨集乡党委书记杜曙光通过几个数据让记者对该乡的水稻种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位置特殊,资源丰富,是全国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范县水稻种在经过黄河水改良后的土地上,并经过黄河水的浇灌,再加上昼夜温差大的特殊气候,造就了范县大米晶莹剔透、颗粒饱满的品质。为提高水稻种植科技含量和稻米的品质,当地全力打造优质高产水稻示范点,推广优质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播种、培育等多环节严格把控,提高水稻产量。同时,实行统一购种、统一规范栽培、统一管理、统一收购,严把绿色食品生产的每道工序。另外,县、乡、村三级5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了水稻的质量,助力农民增收。
范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孙亚芳对记者说:“从指导农户选择优质高产的品种,整地施肥,选用配方肥、有机肥,选择最适宜的拨插期,到后来的田间管理,包括追肥、病虫害防治、排水灌水,还有最适宜的收获期,我们局全程给予技术指导,为我县水稻丰产丰收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范县还加大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力度。在水稻育秧基地里,农艺人员和育种专家对不同品种水稻进行随机取样,仔细测量水稻的株高和有效穗,将取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考种。通过测定后,挑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在全县进行推广种植,提升全县早稻的质量。目前基地已经新建育秧大棚3座、展示棚1座,年育秧可供种植8万亩水稻机插,现育秧基地内共育有秧苗114万盘。
范县水稻育秧基地 范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引来黄河水,碱区稻花香。目前范县水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8万亩,年产稻谷9万余吨,参与水稻种植的新型经营主体19家,通过认证的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10万余亩。稻鸭共作、稻田养泥鳅等高效生态模式得到了试验、示范,水稻产业效益大幅提升,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水稻生产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沿黄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范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和国家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范县大米”获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各项惠农补贴,稳中求进抓好粮食生产,坚决守牢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3万亩以上,年总产量稳定在8亿斤。”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谈及未来范县农业发展,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丙臣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