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播期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病虫害的有利时机和关键环节。做好麦播期防控工作,不仅能够预防烂种死苗、控制小麦早期病虫的发生危害,而且可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对保障我市小麦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市病虫基数、发生趋势,现提出2014年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意见。
一、主攻防治对象
根据病虫基数调查、发生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今年我市小麦播种期防控以病害为主、兼治虫害,重点对象为全蚀病、纹枯病、吸浆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根腐病等。
1、小麦全蚀病疫情: 2014年5月下旬,全市农业部门进行了疫情普查,结果表明,全市小麦全蚀病发病面积为10.1万亩,比2013年的13.8万亩减少26.8%,发生程度明显减轻,政府补助综合防治效果明显。但是,清丰县、开发区等沙质土壤发生仍较重,仍需继续强化防控。
2、土传病虫害:近年来,全市小麦纹枯病秋苗期即有发病2014年为中度发生,发生187万亩。小麦吸浆虫中度发生,个别田块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7万亩。全市五县二区均有分布,地处偏僻的新发生区域发生危害较重。因此,应加强麦播期小麦吸浆虫等土传病虫防治,以降低虫源基数,减轻后期防治压力,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3、地下害虫:据调查,我市麦播期地下害虫以蛴螬、蝼蛄、金针虫为主,总量比去年略减,但仍高于防治指标。全市共挖土208米2,其中,有虫方170米2,占81.7%,共有地下害虫597头,平均每方有虫2.9头,折合每亩有虫1933头。蛴螬、蝼蛄、金针虫分别占63.8%、11.9%、24.3%,蛴螬仍是优势种类,但所占比例比去年略有下降,金针虫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从不同茬口看,花生和豆类茬虫量较大;从不同土质看,壤土虫量较大,沙土和粘土相对较少。
二、防控意见
1、搞好农业防治措施。正确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耐病优质良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化种植;提高整地质量,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增施腐熟有机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清洁田园(包括田边地头自生麦苗、杂草、残余秸秆等的清除),创造合理群体结构,培育健壮个体,提高小麦自身抗逆能力。
2、强化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尽量选用包衣种子,对未进行包衣的种子,可进行药剂拌种,提高种子包衣拌种率和土壤处理率。
地下害虫不严重时:可用2.5%适乐时悬浮剂每10-15毫升加水3两,均匀拌于10公斤麦种上播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2公斤,均匀喷洒在50公斤麦种上,等药液被种子吸附后即可播种;小麦全蚀病发生区,可用2.5%适乐时悬浮剂、3%苯醚甲环唑(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或12.5%全蚀净悬浮剂进行拌种。
地下害虫严重时:在选用以上杀菌剂拌种时,加拌杀虫剂,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毫升,拌种50公斤,用于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
土壤处理:在小麦吸浆虫发生区或地下害虫重发区,可采用土壤处理方法,可用50%辛硫磷200毫升,对水50公斤,拌入20公斤土中,充分混合均匀制成毒土,或选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2-3公斤,于耕前撒在地面,耙耱后翻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