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濮阳学习平台
作者:樊欣欣 朱佳佳
寒冬时节,行走在河南濮阳广袤的田野,麦苗青青,油菜碧绿,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村庄环境洁净宜人,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和喜悦……产业更旺、乡村更美、农民更富,龙都大地处处呈现出一幅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起步之年。一年来,濮阳市农业农村系统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盯硬指标、落实硬任务,全力以赴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聚焦稳产增产 抓好粮食安全“头等大事”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挂念的“国之大者”。
作为国家粮食核心区、河南粮食主产区,2023年,濮阳市严格落实省定“两个不减”目标,积极应对自然灾害,顺利实现以秋补夏,粮食总产量连续17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以全省第13位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省第9位的粮食产量,单产稳居全省前三,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濮阳贡献”。
粮食稳产高产的背后,是耕地质量提升作为保障,是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坚持藏粮于地。濮阳市立足发展节水农业、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标准,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共促模式,实施“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在守牢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截至2023年年底,该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9.9万亩。据测算,高标准粮田夏粮平均单产较建设前增幅9%,秋粮平均单产较建设前增幅15%左右,亩均实现农民年增收150元以上。
坚持藏粮于技。夏粮播种后,濮阳市农业农村部门成立9个工作督导组分包县区,推广“领导+专班+专家”模式,统筹开展督导指导工作,发放技术明白纸16万份,全市小麦病虫害累计防治1331万亩次、开展“一喷三防”355万亩次,切实减轻了病虫危害,确保了各项措施不误农时。
夏收期间,面对多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该市坚持每日调度,围绕农机跨区作业、下季用种保障、夏粮保险理赔等突出难题,及时研判会商,拿出解决方案,历时10天全面打赢夏收攻坚战,创濮阳历年来用时最短、收割最快纪录,日均收获小麦35万亩,最高峰日收获小麦81万亩。同时,认真落实全省小麦种子“以北补南”政策,全市15万亩种子繁育田在确保本市秋播小麦安全用种外,向兄弟市提供200余万亩小麦良种,为全省小麦秋播贡献了“濮阳力量”。
为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该市全面实施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秋粮播种面积300.54万亩,较2022年增加0.24万亩。同时,坚持“种子下地、管字上马”,做到了专家到田、技术到人、良法落地。秋收期间,濮阳市共组织4600余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5万台大中型拖拉机、1.6万台还田机、3.6万台播种机及其他农业机械共16万台(套)投入“三秋”生产,玉米等作物机收率达99.2%。
聚焦高质高效 做好产业振兴“土特产”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2023年,濮阳市农业农村部门聚焦高质高效,推动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注重龙头牵动,壮大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南乐县生猪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帮助牧原、新希望六和、唐人神等生猪养殖重大项目尽快建成达产。全市家禽年出栏1.46亿只,占全省的12%以上;家禽年屠宰2.16亿只,占全省的37%以上,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猪场达到684个,能繁母猪存栏达到8.6万头,生猪年出栏150万头,与常年持平;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8.24万吨、16.66万吨、1.11万吨,实现稳产保供。深入实施“粮改饲”项目,以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为重点,引导发展优质饲料作物种植,完成“粮改饲”试点6万亩、青贮16.8万吨。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坚持集群发展,壮大粮食加工、畜牧养殖加工、副食品加工、食用菌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年底产值达到161亿元,同比增长7.3%。
注重示范带动,培育特色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持续推动濮阳县优质强筋小麦、清丰县食用菌、南乐县肉鸡、范县优质稻米、台前县肉鸭等5个省级现代产业园建设。经开区新习镇新获批国家级产业强镇项目,全市累计达到5个;新创建濮阳县徐镇镇、南乐县张果屯镇、范县杨集乡等省级产业强镇3个,全市累计达到4个;濮阳莲藕、濮阳花生、清丰茶树菇等22个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注重效益联动,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南乐县丰民等4个为农服务中心作用,大力开展灌溉施肥、打药、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多种“双绑”模式,促进特色产业见效。总结推广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型、供销社带动型等社会化服务模式,大力推进耕种防收等农业生产社会化,2023年度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1600万亩次以上。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7.9万元,同比增长7.8%,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聚焦宜居宜业 绘好乡村“富春山居图”
水泥道路通村达户,创意墙绘多彩斑斓,废弃坑塘变身荷塘,闲置宅院蝶变休闲广场……过去一年,濮阳市瞄准生态宜居,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展现新面貌。深入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提升行动,聚焦乱堆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建等现象,深入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任务,濮阳市被表彰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整治成效明显市”。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提升行动,在全市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落实村庄保洁制度,积极推广“二次四分法”,以乡镇或较大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全市每天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约2160吨,涉农村庄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911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坚持整村推进,合理选择改厕技术模式,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做到能改尽改,累计完成改厕50.1万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80.4%。
统筹推进乡村建设“1842”行动,南乐县入选第一批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清丰县马庄桥镇、固城镇和范县王楼镇、台前县后方乡4个乡镇入选第一批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濮阳县城关镇新华村、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等34个村入选第一批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范县王楼镇东张村等8个村,入选全省第二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按照“五有七化”标准,重点做好规划编制、设施配套、景观打造、产业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美丽小镇”“四美乡村”“美丽庭院”创建,累计建设26个示范乡镇、84个示范村。
树牢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化肥农药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抓好化肥农药减量,濮阳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耕地零污染的地级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超额完成省定年度目标,居全省第一方阵。探索推广“三能三变”利用模式,加强秸秆“五料化”利用服务指导,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4%以上。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2024年,濮阳市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决守牢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抓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三项重点”,着力夯基础、稳产能、防风险、增活力,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增智献力、增光添彩,确保濮阳农业农村工作面上成高原、专项起高峰、全省有位置、国内有特色。(濮阳日报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朱佳佳)
(原载于2024年2月10日《濮阳日报》1版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