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
一、“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提升工程
1. 粮食产业万亿工程。
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建设高产稳产田1000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000万亩,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100万亩。加快发展小麦、玉米、水稻精深加工,进一步扩大专用面粉、速冻食品、多口味饼干等大众食品的生产规模和饲料、酿酒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特色食品,力争使粮食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2.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万亿工程。
(1)优质肉类产品全链产业工程。
建设5000万头生猪、1000万头肉牛、8亿只肉禽规模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新增生猪加工能力1500万头、肉牛加工能力150万头、肉禽加工能力5亿只。优质肉类产品生产加工产值突破4000亿元。
(2)优质蔬菜全链产业工程。
建设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26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000万亩。大力开发速冻蔬菜、鲜切蔬菜、脱水蔬菜、蔬菜饮料、大蒜油等精深加工产品,完善蔬菜冷链物流网络。蔬菜总产量达到800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能力达到560万吨以上。优质蔬菜生产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
(3)优质棉花全链产业工程。
建设一批高标准优质棉花基地县。以纯棉针织产品加工为重点,发展色纺纱等高附加值品种,为发展中高档服装、家用纺织品提供支撑。培育一批现代化先进棉纺骨干企业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优质棉花生产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
(4)优质林产品全链产业工程。
建设100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800万亩标准化林果种植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林板家具产业,加快发展林纸产业,大力开发浓缩果汁、果肉原汁、果酒、果醋和轻糖型罐头产品。优质林产品生产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
(5)优质油料全链产业工程。
建设40个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县。进一步壮大花生、菜籽油、芝麻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开发山茶油、米糠油、小麦和玉米胚芽油等高档新品种,提高精制油和专用油比重,使油料精深加工能力达到280万吨以上。优质油料生产加工产值突破500亿元。
(6)优质乳品全链产业工程。
建设130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奶牛专用饲料基地。在沿黄地区、豫东和豫西南地区扩大高产奶牛养殖规模,鼓励发展牧场式生态养殖。重点支持日处理原料乳300吨以上的大型乳品企业,鼓励开发乳清粉、乳蛋白、乳糖等精深加工产品。优质乳品生产加工产值突破500亿元。
(7)优质茶叶全链产业工程。
发展210万亩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茶叶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建设郑州、信阳、南阳市3个省级茶叶展销展示中心。优质茶叶生产加工产值突破500亿元。
(8)花卉园艺全链产业工程。
建设250万亩花卉种植基地。大力发展花卉精深加工,扩大花卉天然药物、天然色素、天然香精生产规模。建设郑州航空港区花卉综合物流园区和八大区域性花卉交易中心。花卉园艺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9)优质水产全链产业工程。
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发展特色高效水产新品种。建设沿黄、沿淮、沿淇河水产优势集聚区。支持名贵鱼种的引种开发和加工出口。培育一批特色水产品牌。优质水产品生产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
(10)优质中药材全链产业工程。
建设400万亩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焦作四大怀药、西峡山茱萸、方城裕丹参、封丘金银花、济源冬凌草等中药材品牌。培育一批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优质中药材生产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十二五”时期重大水利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干线工程。
全面建成河南段731公里总干渠,完成丹江口库区移民16.5万人任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配套工程。
向我省11个省辖市的43座城市、48个受水目标提供生活、工业用水,新增城市年供水量29.94亿立方米。
河口村水库。
位于济源市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控制流域面积9223平方公里,总库容3.17亿立方米,建成后可使沁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出山店水库。
位于信阳市境内浉河区淮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2900平方公里,总库容12.74亿立方米,建成后可使安徽省王家坝以上淮河干流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保护下游220万亩土地及170万人口的安全。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对38处大型灌区和119处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新增灌溉面积126.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2.1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60239万立方米。
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
治理淮河流域洼地面积8636平方公里,包括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和维修加固及新建扩建桥梁、涵闸、提排站等建设内容。
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268座存在隐患的中型和小(Ⅰ)型、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
中小河流治理。
实施贾鲁河等14条重要支流和236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我省防洪除涝体系。
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完成13座大型、199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提高防洪除涝能力。
三、 “十二五”时期重大农业科技专项
农作物转基因育种研究。
通过抗旱基因、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获得在抗病虫、抗环境胁迫等重要性状上具有突破性的优异育种材料,育成具有重大突破的抗逆性农作物新品种。
主要农作物超高产新品种选育研究。
发挥育种技术优势,强化平台建设,加大攻关力度,开展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创新、超高产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的专项研究,使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良种在近2—3年内更新换代一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开展农作物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联合攻关研究,每个作物组装集成适应不同生态区、不同种植制度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2—3套,在基层农科院(所)建设农作物栽培技术实验室和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重大畜禽疫病防控检疫技术研究。
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针对我省重大病虫致害成灾和防控的关键环节,开展生物防治、物理诱控等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耕地分区保育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
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体系研究;开展耕地质量分等定级与生产潜力评估;实时监测耕地质量和数量,建立数据库;研究集成耕地质量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并大面积推广。
四、“十二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项目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解决2999.7万农村居民和630.3万农村中小学在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将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0%左右。
农村公路建设工程。
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加快县乡路及配套大中桥建设,进一步完善通村公路网,实现“乡乡联、县县畅”。
农村沼气建设工程。
在适宜地区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00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1000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1000处。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2012年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农田机井通电工程。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完成现有37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国有林场职工危房改造5866户。
农村清洁工程。
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