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防治警报
当前,我市小麦即将进入抽穗扬花期,正是预防小麦赤霉病侵染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防治吸浆虫的关键时期。4月19日我市普降中雨,田间湿度较大,十分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流行和小麦吸浆虫的出土羽化。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性病害,典型症状是“半白穗”,即上半穗枯死,严重者全穗枯死,不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而且会导致小麦失去利用价值。小麦抽穗扬花初期施药预防是防止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性措施。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防病保产”的措施不动摇,实行科学防控。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25%戊唑醇20~3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种植周麦16号、周麦22号、矮抗58等易感品种田块,应视病情连续喷药2~3次。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的害虫,俗称“麦蛆”,一般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产。近年来,该虫发生面积逐渐扩大,成为影响我市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成虫期是防治该虫的最后一道关口,但防治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只有集中统一用药,统防统治,才能防止吸浆虫转移为害,减少产量损失。据监测,4月8日,在清丰县已发现小麦吸浆虫出土化蛹,未来气象条件对吸浆虫集中出土羽化十分有利。由于今年小麦生育期比常年偏早,抽穗扬花期与吸浆虫羽化出土时期较为吻合,加之主导品种抗性差,吸浆虫在局部暴发危害的风险较大。各县要大力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示范和应急防治,力争把虫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小麦吸浆虫防治时间掌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成虫出土羽化期),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48%毒死蜱乳油、40%氧乐果乳油等,每亩用45~60毫升,兑水30~40公斤,针对小麦穗部喷雾,发生严重田块应喷2-3次,如施药后24小时内遇雨,应重新施药。
施药预防小麦赤霉病时,结合吸浆虫成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提早实施与杀虫剂混合用药,可加入磷酸二氢钾等微肥,预防早衰、干热风,一喷多防中后期多种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