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16年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2016-9-21 17:25:19 点击:2510次
[关闭本页]
秋播期是预防和控制小麦多种病虫草害的有利时机,做好此阶段的防控工作,不仅能够预防烂种死苗、控制小麦早期病虫的发生危害,保障小麦一播全苗、正常分蘖和健壮越冬,打好丰产基础,而且可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对确保我市小麦生产安全至关重要。为搞好麦播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工作,现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主攻防治对象
根据近年来我市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和短期气候预测结果,今年我市麦播期重点防控对象是全蚀病、纹枯病、吸浆虫、地下害虫、根腐病等,兼顾蚜虫、白粉病等。
1、小麦全蚀病:2016年5月下旬,全市农业部门进行了疫情普查,结果表明,全市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为6.95万亩,较去年减少了36.5%,综合防控效果明显。但是,清丰县、开发区等沙质土壤发生仍较重,仍需继续强化防控。
2、土传病虫害:近年来,我市小麦纹枯病秋苗期即有发病,2016年为中度发生,发生面积229万亩。小麦吸浆虫中度发生,个别田块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1.6万亩。因此,应加强麦播期纹枯病、吸浆虫等土传病虫害防治,以降低虫源基数,减轻后期防治压力,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3、地下害虫:据调查,麦播期地下害虫仍以蛴螬、金针虫为主。全市共挖土245米2,其中,有虫方190米2,占77.6%,共发现地下害虫825头,平均每方有虫3.4头,折合每亩有虫2167头。蛴螬、蝼蛄、金针虫分别占70.2%、7.1%、22.7%,蛴螬仍是优势种类。不同茬口相比,花生田和玉米田平均亩混合虫量较大;不同土质相比,沙土和壤土虫量较大,粘土虫量相对较少。
二、防控意见
1、搞好农业防治措施。选择种植适用抗(耐)病虫品种;提高整地质量,增施腐熟有机粗肥,测土配方施肥,足墒适期适量播种;合理轮作,减轻病虫发生危害。
2、全面推行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应把推广应用种子药剂处理特别是种子包衣技术作为今年麦播期病虫防控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选药,力争实现包衣、拌种全覆盖。
对全蚀病发生区,要继续加大除害处理力度,进一步控制其扩散危害。重发区要实施硅噻菌胺悬浮剂统一拌种;一般发生区统一采用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进行针对性种子处理;新病区和零星发生区,要采取土壤药剂处理加药剂拌种等综合措施。
预防纹枯病可用咯菌腈、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衣剂及其复配种衣剂进行包衣,使用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干拌剂进行拌种时需特别注意控制用量、尽量拌匀、土壤要湿润,防止出现药害导致出苗率降低。预防茎基腐和根腐病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种菌唑等进行包衣或拌种。用吡虫啉、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包衣可预防虫害及其传播的黄矮病和丛矮病, 拌种时严禁吡虫啉闷种,防止产生药害。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拌种。对土传病害重发田、地下害虫和吸浆虫高密度田块,可以实施药剂土壤处理。
在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可以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或种菌唑等杀菌剂与吡虫啉或噻虫嗪等杀虫剂,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也可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复配种衣剂包衣或合理的杀菌剂和杀虫剂配方,进行混合拌种或者包衣,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要慎重选择对路农药品种,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操作或在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防止药害和人畜安全事故发生。
药剂包衣或拌种时,可以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一起处理种子,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