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期和冬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多种病虫草害的有利时机,做好此阶段的防控工作,不仅能够预防烂种死苗、控制小麦早期病虫草的发生危害,保障小麦一播全苗、正常分蘖和健壮越冬,打好丰产基础,还可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对确保我市小麦生产安全至关重要。为切实搞好此项工作,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防控对象
根据近年来我市小麦病虫草发生特点和病虫基数调查结果,今年我市麦播期重点防控对象是种传、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和地下害虫,兼顾白粉病、蚜虫、麦蜘蛛等;秋苗期重点防除对象是杂草,监测挑治对象包括纹枯病、地下害虫、蚜虫、麦蜘蛛等。
1、小麦全蚀病:2017年5月下旬,全市农业部门进行了疫情普查,结果表明,全市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为6.05万亩,较去年减少了12.9%,综合防控效果明显。但是,清丰县、开发区等沙质土壤发生仍较重,仍需继续强化防控。
2、土传病虫害:近年来,我市小麦纹枯病秋苗期即有发病,2017年为中度发生,发生面积274万亩。小麦吸浆虫轻发生,个别地块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0.3万亩。因此,应加强麦播期纹枯病、吸浆虫等土传病虫害防治,以降低虫源基数,减轻后期防治压力,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3、地下害虫:全市按不同茬口共挖查236米2,其中有虫方数168米2,有虫方率71.2%。共发现地下害虫660头,其中蛴螬502头、占总虫数的76.1%,蝼蛄47头,占7.1%,金针虫111头,占16.8%。其中蛴螬、蝼蛄、金针虫折合亩虫量分别为1418头、133头、314头;三类地下害虫合计平均亩虫量1865头,蛴螬仍是优势种类。
二、主要防控技术措施
1、搞好农业防治措施。选择种植适用抗(耐)病虫品种;精细整地,注意增施腐熟有机粗肥,并加入适量生防菌。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进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足墒适期适量播种;合理轮作,减轻病虫发生危害。
2、重点推行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应把推广应用种子药剂处理特别是种子包衣技术作为今年麦播期病虫防控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选药,力争实现包衣、拌种全覆盖。
对全蚀病发生区,要继续加大除害处理力度,进一步控制其扩散危害。重发区要争取财政支持,实施硅噻菌胺悬浮剂统一拌种;一般发生区统一采用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进行针对性种子处理;种子繁育基地所使用的种子必须进行种子除害处理,不按要求进行处理的,检疫部门不接受种子田申报。新病区和零星发生区,要采取土壤药剂处理加药剂拌种等综合措施,且不能作为小麦种子繁育田;无病区要加强检疫,把好关口,严禁传入。
预防纹枯病可用咯菌腈、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衣剂及其复配种衣剂进行包衣,使用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干拌剂进行拌种时需特别注意控制用量、尽量拌匀、土壤要湿润,防止出现药害导致出苗率降低。预防茎基腐病和根腐病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种菌唑等进行包衣或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拌种。对土传病害重发田、地下害虫和吸浆虫高密度田块,可以实施药剂土壤处理。
在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可以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或种菌唑等杀菌剂与吡虫啉或噻虫嗪等杀虫剂,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也可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复配种衣剂包衣或合理的杀菌剂和杀虫剂配方,进行混合拌种或者包衣,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要慎重选择对路农药品种,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操作或在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防止药害和人畜安全事故发生。
药剂包衣或拌种时,可以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碧护等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一起处理种子,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小麦植株抗逆能力。
3、大力开展冬前化学除草。小麦秋苗期是防治杂草的关键时期,各县(区)应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化学除草,提高防治效果。以野燕麦、看麦娘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炔草酸、精恶唑禾草灵等除草剂进行防除;以节节麦、碱茅、硬草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进行防除;双子叶杂草可选用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苯磺隆、溴苯腈和二甲四氯水剂等除草剂进行防除。施药时间要掌握在主要杂草基本出齐、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日均温5℃以上的晴天进行。要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尽量采用大中型喷杆喷雾机施药,以保证防除效果,防止药害发生。
4、严密监控秋苗期病虫危害。秋苗期要做好纹枯病、根腐病、地下害虫、麦蜘蛛、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动态调查,及时指导农户开展病虫挑治,保护小麦壮苗越冬。要在系统监测基础上,结合播种基础、小麦长势、品种抗性和气象因素,综合研判明春小麦重大病虫发生趋势。
来源:濮阳市植保植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