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适老化模式 | 无障碍阅读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发布时间:2013-12-18 14:41:43    点击:1969次    [关闭本页]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简称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下同)覆盖所有农业县的政策。2012年、2013年两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我省项目资金1.775亿元、1.78亿元,分种植、畜牧、农机、水产四个行业,在132个农业县(市、区,场)实施了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两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和财政部门切实强化项目管理,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开展延伸到县的绩效考评,确保项目取得实效,在农业部、财政部绩效考评中取得优秀成绩。各地以实施补助项目为抓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选聘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建设试验示范基地,进一步健全了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提高了公共服务效能,促进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解决,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生根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为全省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主要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示范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



  各项目县结合当地实际,以大宗、特色农产品为重点,每县选定



  3~5个主导产业,围绕解决生产中关键性、制约性技术难题,科学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订技术推广方案,落实示范推广措施,提高技术到位率。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和棉花、油料、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导产业,遴选并重点推广了110多个主导品种、130多项主推技术。如57个小麦全蚀病重发县(市、区)采取对科技示范户购买防治用药进行补助的办法,重点示范推广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带动全省2012年、2013年两年小麦全蚀病防治面积分别达733.6万亩次、526.3万亩次,重发区基本做到了应防尽防,据估算挽回小麦产量损失11.59亿斤。畜牧业围绕生猪、肉牛、奶牛等6个主导产业,通过开展畜禽养殖场良种化、生产规范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养殖无害化“五化”建设,推广了夏南牛、荷斯坦奶牛等34个主导品种和良种快速扩繁、疫病防治等48项主推技术,促进了夏南牛、豫南黑猪和固始青脚黄鸡3个河南地方品种的生产发展和品牌影响力扩大。农机技术推广补助项目把玉米机收技术推广作为重点,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扩大作业面积,带动全省



  2012年、2013年两年玉米机收率分别达到60.2%、65.3%,分别比上年提高10.2个、5.1个百分点。水产技术推广补助项目重点推广了豫选黄河鲤、淇河鲫鱼、泥鳅等10个优势特色品种和黄河鲤无公害集约化养殖综合技术、池塘主养淇河鲫鱼技术、泥鳅池塘无公害养殖技术等10项养殖技术,有效提高了养殖水平和效益。



  二、全面提升了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一是实现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全覆盖。项目实施范围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县,包括130个农作物播种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场)、105个畜牧业产值27300万元以上的县(市、区,场)、61个水产品产量3000吨以上的县(市)。技术推广服务范围覆盖了4.36万个行政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2%,除少数城区和边远山区没有农业的行政村外,基本实现了对农业行政村的全覆盖。二是增强了示范辐射能力。各项目县在每个农业村遴选培育1~3个科技示范户,给予适量的物化补助,重点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其种养科技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并要求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20个以上农户。每个项目县遴选依托条件好的技术推广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设1~3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观摩展示等活动,对周边农户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全省共培育87149个科技示范户、建设494个试验示范基地,带动辐射户288.9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5%,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提高了推广服务效率。落实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全省共选聘11445名专业水平高、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农技人员作为项目的技术指导员,明确其技术服务范围和任务量,以春耕、“三夏”、秋收秋播等关键农时季节及灾后技术指导服务为重点,做到技术指导服务全程化,确保农民群众有难题时能找到人、找到人后能解决问题。不断改善农技推广服务手段,采用网络、手机短信、3G技术、专家咨询系统等现代化推广方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技术服务。



  三、加快推进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一是推动了政策出台。我省抓住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两个“全覆盖”和《农业技术推广法》重新修订并颁布实施的政策机遇,制定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豫政[2013]1号)。《指导意见》的出台和落实,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站的性质和职能,理顺了由县级农业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统一标准开展了条件建设,健全完善了管理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体系改革与建设。二是强化了经费保障。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实施,使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得到了基本保障,解决了以往“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问题,稳定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下乡服务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无人推广、无心推广、无力推广”的局面。三是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推广网络。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级农业部门进一步强化了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一线农技人员的业务管理、经费支持和培训指导。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的落实、在各农业村培育科技示范户,实现了村村都有农技人员定点服务、有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县、乡、村三级推广网络日益健全完善。



  四、创新完善了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一是各农业县普遍建立健全了“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机制。项目实践证明,这种推广模式符合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农技推广工作实际和农民实际需要,是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强了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对接机制。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与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机制。小麦、玉米、生猪等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11名首席专家、33名岗位专家,依托27个综合试验站,与41个示范县实行了对口帮扶。创新团队的专家结合产业,在示范县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实地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每名专家至少重点培养2名技术骨干。三是促进了农技推广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项目实施中,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重点,培育科技示范户,择优遴选农业产业化企业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引导、支持多种主体开展农技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五、有效夯实了农技推广人才基础



  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中以技术指导员为重点,对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类别、分层次,开展了“部、省、县”三级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一是全省遴选481名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农技推广领军人才,为选聘县级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做好人才储备。二是开展两个层次的省级培训。第一是结合基层农技推广站建设,选拔了1038名优秀农技推广人员,作为农技推广区域(乡镇)站站长人选,以公共服务管理、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四项职能、有关政策法规、业务知识为重点内容,在河南农大集中进行了为期5天的岗前培训。第二是选定省内14所涉农高校,每年对项目技术指导员开展政策、技术、管理综合业务培训,两年共培训22163人(次)。三是组织项目县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摩、异地研修等方式,分专业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每名技术指导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5天。普及“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增强农技人员利用现代化媒体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来源: 河南日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2026   濮阳市农业农村局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4079715号   
地址:濮阳市京开大道中段311号   网旗网络|负责网站制作   政府网站识别码:4109000013   
农业执法投诉举报电话:0393-4418790   监督举报电话:8154616   蔬菜促销热线电话:0393-6631850   咨询服务热线:663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