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对市政协八届六次会议第204号提案的
答 复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绿色循环畜牧业”提案收悉,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对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我局对该提案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我局认为该提案对我市发展绿色循环畜牧业有很好的指导引领作用,为我们在今后畜牧业发展中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绿色畜牧业发展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优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夯基础、提质量、强监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友好、产品供给安全和支撑保障有力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一、我市绿色循环畜牧业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定位,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切实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为推动我市畜牧业提质增效、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种养结合,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载体,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指导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不断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至目前,全市1499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按照一场一策、填平补齐原则,指导规模养殖场建设储粪场、沉淀池(沼气池)等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提升环境控制水平,确保企业粪污利用配套设施和粪污资源利用率逐渐提升。
推进种养绿色循环。积极研究总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推广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粮、菜、果协同发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其中,牧原公司范县、清丰县、濮阳县分公司,在场区周边农田铺设沼液管网,采用加压输送方式,将沼液肥输送到农田进行资源利用,实现种养结合高效循环。目前,濮阳区域管网长度14万米,辐射2.5万亩农田。南乐县建成2个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站,构建“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对周边半径7.5公里内的畜禽粪污、农村生活污水和5公里内的农作物秸秆进行处理,主要生产沼渣、沼液、沼气,产生的沼渣可以做成有机肥,沼液用于有机蔬菜、水果等种植;产生的沼气提纯生物质天然气。最终形成2个集“农废处理、资源循环、种养一体、生态农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范县绿力生态农业公司探索了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在种植的绿化树、果树、葡萄架下用牛粪养殖蚯蚓,产出蚯蚓粪生产有机肥,有机肥种植有机蔬菜瓜果,实现生态自循环,种养粪变宝。目前全市已发展蚯蚓养殖规模3000亩,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二)加大畜牧业循环发展。合理制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畜禽粪污、秸秆肥料化还田利用,不断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绿色农业发展。至目前,全市畜禽粪污及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93%,远超国家、省定目标任务。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坚持源头减量、末端利用的路径,积极研究、总结、推广“畜—沼—粮(稻、菜、果)”等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产业典型模式。争取实施了“南乐县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培育粪肥收集、处理、施用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畜禽粪污收集和制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与非项目区相比,有机肥料施用量亩均增加15%以上,化肥用量亩均减少10%以上,有效促进了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目前全市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覆盖面积达30万亩。其中,牧原公司范县、清丰县、濮阳县分公司,在场区周边农田铺设沼液管网14万米,采用加压输送方式,将猪粪污沼液肥输送到3万亩农田进行资源利用。南乐县未来能源公司建成2个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站,对周边畜禽粪污、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作物秸秆进行处理,产生的沼渣做成有机肥,沼液用于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等种植,沼气提纯生物质天然气,形成了2个集“农废处理、资源循环、种养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推动秸秆高效利用。围绕秸秆饲料化利用,推广应用秸杆青贮、氨化技术,发展牛羊草饲家畜,产生的牛粪用于食用菌种植,形成了“秸杆—养牛—牛粪—食用菌”循环产业链。
二、我市绿色循环畜牧业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1.优化养殖区域布局 按照“种养结合、畜地平衡、供给保障”的原则,科学规划非禁养区畜禽养殖布局,着力推动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落地见效。鼓励将永久性生猪等畜禽养殖地纳入土地总体规划、村企共建美丽牧场的做法,多措并舉,部门配合,积极落实畜禽养殖用地。畜产品自给效率低的主销区提倡在规模种植基地或现代农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一批农牧循环型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提升畜产品保供能力。主动对大型养殖企业集团,布局发展产业链经营。
2.做好家畜屠宰管理工作。优化调整生猪屠宰产能布局,完善冷链配送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屠宰加工新格局,推动肉品保障由调猪向调肉转变。深入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建设,推动屠宰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牛、羊、家禽集中屠宰管理。严格落实屠宰环节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为第一负责人”的屠宰环节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依托龙头企业引领规模养殖调优调强,稳步提升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扩大“公司+农户”合作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引导中小场户扩规模、上水平,发展专业化或种养结合型家庭牧场。引导畜禽养殖、饲料兽药和屠宰加工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或合作抱团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拓展畜牧业多功能性,引导畜禽养殖与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深入融合,提升价值链。
(二)突出资源化利用,权利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部门配合,确保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体推进步伐。确保按要求完成粪污资源化利用目标任务。
1.完善资源化利用途径。重点推动生猪和奶牛粪污全量就近就地低成本还田利用,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田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液)池、购置粪污运输车等公益性设施设备,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农用有机肥使用。大力推广异位发酵床处理模式,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在养殖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粪污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厂,推动建立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
2.构建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环保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将规模养殖场检查认定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对粪污处理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提升监管水平。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跟踪检测,逐级开展2018年度畜禽养殖废弃物资资源化利用工作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建立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我市绿色循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提供政策支持,解决发展难题。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 ,用于对大型标准化养殖、屠宰、饲料、兽药企业进行奖补。各县(区)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设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强力拉动畜牧产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切实解决好畜牧业用地、融资、治污“三难”问题。对新建规模养殖场,要坚持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总结推广规模化养殖企业零排放的经验,实现畜牧业和种植业的紧密结合,确保畜禽粪便、废水等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对已建成投产的规模养殖场,督促其尽快配套完善无害化处理设施,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二)龙头企业带动,完善产业链条。各级政府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着力扶持一批、引进一批、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水平;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积极打造品牌产品;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畜产品的加工能力,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畜牧合作社,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执法监管,保障产业安全。要进一步加强饲料生产、饲料添加剂使用、兽药经销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行为,夯实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加强畜禽养殖环节、交易运输环节、屠宰加工环节的日常监管。监督养殖企业建立健全档案,严格按规定加强疫病防控,防止疫病流传;在加强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生猪屠宰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做好屠宰场非洲猪瘟PCR自检能力建设和官方兽医派驻,保证检得清,管得住。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要优化畜牧兽医队伍人员配置,进一步加强对畜牧兽医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和方法,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等综合服务水平。
2022年6月10日
(联系人:张安勇 电话:0393-4426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