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对市政协八届六次会议第205号提案的
答 复
王秋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支撑”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工作的关注,就您提出的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等建议。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推进,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一、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一)优质粮食产业加快发展。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稳定粮食生产能力。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46.52万亩,总产量289.73万吨,粮食单产省内排名第3位。全市优质小麦播种面积达100万亩,占麦播总面积的28.78%。扎实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27.9万亩。大力推动种业振兴,7个新培育小麦品种通过国家(省)级认定,“濮阳莛子麦”被评为全国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二)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六优”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25万亩;2021年,全市蔬菜总产量246.64万吨、瓜果总产量24.7万吨;生猪出栏量131.83万头、家禽出栏量1.23亿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6.98万吨、27.19万吨、1.59万吨;食用菌产量19.63万吨,工厂化生产率达35%,位居全省第一位。
(三)农产品加工水平迈上新台阶。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22家,其中国家级3家,超十亿元2家,年营业收入326.5亿元,利润23.1亿元,上交税金3.35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9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超十亿元企业2家。深入实施粮食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加工、副食品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等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2021年产值达136.7亿元、同比增长10%。濮阳训达粮油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2021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
(四)“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建立健全产业链发展图谱,全市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濮阳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加工、清丰县食用菌种植加工、南乐县肉鸡养殖加工、范县优质稻米种植加工、台前县肉鸭养殖羽绒加工等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创建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1.5亿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撬动45.35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发展主导产业。
(五)农村改革持续深化。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有集体收入的村达到100%,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占总村庄比例达到65.7%,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大力开展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0万亩,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1200万亩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纳入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12088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全市正常经营的农民合作社3665家。
二、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较好的条件,打造了一些亮点,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增速位居全省先进行列,粮食单产、家禽养殖等位居全省先进位次。但是,短板和不足依然突出。一是缺特色。“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程度不高,缺少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特色产业。二是缺平台。“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少,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小,效应发挥不明显,没有形成助推企业发展有效“动能”。三是缺加工。农产品加工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率偏低,卖原粮、卖原料现象仍然突出。四是缺龙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依然较弱。五是缺机制。在金融、人才、财政等方面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仍不完善。
三、下步工作举措
(一)实施优质粮食提升工程。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一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做好“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继续加大项目资金申请实施力度。2022年,新建提升58.56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力争2025年全市耕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全覆盖。二是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南乐县小麦、清丰县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濮阳市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制定,力争审(鉴)定新品种3个,年试验、示范新品种500个以上,推广优质专用小麦100万亩。三是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做好小麦“濮兴5号”等良种品种的推广应用。组织指导县区加快推进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育,2022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次。
(二)实施特色农业培育工程。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一是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业。实施“一县一业”规划布局,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向优势产区集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在清丰县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规模种植,在推进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同时,总投资1.3亿元,打造“科研+生产+加工+销售”食用菌全产业链,并积极帮助指导清丰县争创食用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在濮阳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加工、在南乐县发展肉鸡养殖加工、在范县发展优质稻米种植加工、在台前县发展肉鸭养殖和羽绒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持续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重点在华龙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开发区发展优质蔬菜、花卉种植,培育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努力形成以国家级、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二是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创建行动。聚焦优势特色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一镇一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2022年,积极帮助范县王楼镇申报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三是开展富民产业发展行动。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同时发展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材等乡土产业,打造一批乡土产业名村。四是开展品牌农业建设行动。坚持“品牌强农”战略,持续发挥12个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和117个“绿色”、6个“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引领和拉动作用,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2022年,重点抓好“紫阳绿宝”甜瓜、“黄河鹭洲”大米、“祥昊”西瓜、“濮蜜源”辣椒等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的包装宣传推介,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
(三)实施高效种养业提升工程。把推进高质高效农业发展作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大力发展高质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调整种养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重点抓好优质专用小麦、水稻、花生、瓜菜、饲草、食用菌、中药材、花卉、林果、水产品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是稳步扩大养殖规模。坚持集群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做强生猪产业,重点支持牧原、新希望六合、唐人神等3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加快建设速度,早日投产达产;鼓励支持濮阳县、范县申报创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获得更多国家财政资金发展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持续推进濮阳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实施“粮改饲”项目,积极鼓励支持中小规模场,尤其家庭养殖,不断扩大养殖总量。做优家禽产业,重点抓好总投资8000万元在南乐县唐顺兴食品有限公司实施的肉禽养殖项目,指导帮助全市770家中小型家禽养殖企业稳步扩大产能,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养殖基地。
(四)实施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大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快推进提档升级、科技创新、延链增值、品牌培育、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二是扎实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完善健全各种优惠政策,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每个县要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加工园区,实现集约化经营,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2022年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总投资5.18亿元,其中包括总投资2.3亿元在南乐县德信食品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熟食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在河南省慷合食品有限公司(清丰县)建设的速冻产品生产经营项目,总投资1.68亿元在河南永和食品有限公司(范县)建设的蔬菜加工项目。三是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狠抓粮食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加工、副食品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等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2022年底产值达到150亿元。
(五)实施绿色农业提升工程。着力守住农业生态安全底线。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溯源机制,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坚决守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确保2022年底前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力争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二是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2022年重点抓好畜禽粪污、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1.98亿元,其中包括总投资5000万元在南乐县实施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在台前县实施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在濮阳县和清丰县实施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6822.76万元在范县实施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农业发展项目,进一步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六)实施农村改革深化工程。坚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制定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持续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明年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90万亩以上。加快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力争明年托管土地面积达到1600万亩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力争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70%以上。
2022年6月10日
(联系人:程启彪 电话:0393-812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