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对市政协八届六次会议第221号提案的
答 复
葛军华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痛点难点及对策建议》已经收到,感谢您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关心,您的宝贵建议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当前工作,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强化产业带动,引留人才
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做强做大特色农业,突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产业发展的优势引领作用,将人才引进来的同时吸引外出青年回家。一是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业。实施“一县一业”规划布局,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向优势产区集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在清丰县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规模种植,在推进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同时,总投资1.3亿元,打造“科研+生产+加工+销售”食用菌全产业链,并积极帮助指导清丰县争创食用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在濮阳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加工、在南乐县发展肉鸡养殖加工、在范县发展优质稻米种植加工、在台前县发展肉鸭养殖和羽绒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持续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重点在华龙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开发区发展优质蔬菜、花卉种植,培育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努力形成以国家级、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聚焦优势特色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一镇一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2022年,积极帮助范县王楼镇申报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坚持“品牌强农”战略,持续发挥12个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和117个“绿色”、6个“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引领和拉动作用,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2022年,重点抓好“紫阳绿宝”甜瓜、“黄河鹭洲”大米、“祥昊”西瓜、“濮蜜源”辣椒等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的包装宣传推介,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二是多措并举引人才回流。产业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支撑,加强在“引”上做文章。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组织各行各业专家一对一对接企业,成立农业专家服务团做好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对接高校,协助企业积极组织开展招聘会,畅通引进人才渠道;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指导企业自主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究院等,提升企业对研发类人才的承载能力。同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可以作为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来企业实习,熟悉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状况,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推动“一村一技”
近年来,濮阳市围绕绿色食品业发展方向,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通过积极培育引导,全市共形成市级一村一品专业乡镇9个,一村一品示范村80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农业农村部命名我市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6个,主导产业涉及食用菌、蔬菜、辣椒、小杂粮、瓜果等多个品种。一村一品的“品”不单纯是物品的“品”,也是“人品”、“品格”的品,就是造就人。一是突出主体、发动农民。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及其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激发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创造力。积极倡导农民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激励农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精神;积极引导农民增强市场观念,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种养技能、加工技术、营销技巧,进一步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民成为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力军。二是加强培训造就人才。大力引进人才,引进国内外的先进品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综合各方面优势培训资源,针对每个村的特色项目,大力培育“一村一技”农民技能人才。现已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科学管理的人才、一村一品运动的带头人和特色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通过推动本地特色产品,提升农民种养技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农村留住人,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三、高标准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目标是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一是抓培育质量。我局认真贯彻执行上级部门工作要求,加强遴选和师资配备,强化工作监管,全市实行统一学员管理台账、统一培训相册、统一认定工作表格、统一学员档案模板“四统一”培训管理标准,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与效果。二是持续跟踪服务。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三位一体”制度建设要求,各项目县(区)结合当地实际均制定了政策扶持办法,规定在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金融保险扶持、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农村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后续跟踪技术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支持力度,促进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队伍发展壮大。2021年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中,我市推荐的开发区、濮阳县选手分别荣获三等奖、优秀奖,濮阳市农业农村局获全省优秀组织奖。
自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现已培育6000余名高素质农民,并在当地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优秀的农业创业带头人。
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强化自身能力
一是加强带头人实训。每年从各县区组织3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参加主体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小微农业负责人、村支部书记等。培训班以帮助学员开阔视野、学习政策、拓展思路、提升能力为目标,采取“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训模式,设置公共课、专题课、特色课3个板块。经过为期一周的脱产培训,全方位提升了带头人的政治素养及业务能力。现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300余人,为当地农业主体经营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2022年带领我市粮食种植大户张德民等7人参加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在烟台举办的全国农业农村主体人才和支撑人才为期6天培训班;2021年推荐石聚安等5人村干部参加河南省农广校在郑州举办的2021年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为期12天示范培训班。通过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训,使每个人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取得了很好成效,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技能和管理人才,为促进濮阳市乡村振兴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二是落实实用人才日常培训。利用云上智农app网上学习平台、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送技术下乡、开设专题培训班等,多渠道对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每年开展线上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60余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000余人次,使农民全面掌握新理念和新技术,有效提高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自身创业创新和自我发展水平。
五、创新培育机制,育好人才
做好乡村振兴的人才篇章并非“一引了之”,近年来持续不断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锻造优秀人才队伍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积极建立专业化人才逐级培养目标考核机制,通过课堂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远程教育、外出观摩等人才培训方式,持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按照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培养思路,根据人才的专业、层次、岗位等,制定短、中、长期培养规划,真正让引进来的人才能够人岗相适,发挥所长。另一方面,创新思维,围绕种植、养殖、产业经济等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和培训方式培养扶持乡土人才、实用人才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土专家”“田秀才”,充分挖掘本土人才的潜能。通过新型农民技能提升、乡土人才培育示范、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在吸引人才为基层“输血”的同时为其持续更新“造血干细胞”,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六、农业专家服务团持续开展技术指导
农业专家服务团作为我局一项重点亮点人才工作,在为基层农技人员及乡村人才培训指导方面成效显著,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一是打造无缝沟通模式,提高指导实效。为进一步实现与乡村人才沟通无障碍,解决问题“不延时”,技术学习“不用等”, 专家服务团线上线下联动,打造“ya无缝沟通模式”,学习效率及成效得到较大提高。多次开展送技术下乡面对面服务,专家面对面开设现场培训,手把手进行田间指导;线上互动零距离沟通,专家服务团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和信息手段,全面开展专家服务。在市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组建了“市农业专家服务团工作群”、“市农牧专家”微信群。服务团成员根据日常下乡和进村入户入场等服务,建立自己的微信服务群,目前服务团60名专家成员,已建立专家服务微信群50个,通过微信、短信、12316专家服务热线、“果树110”等及时为乡村人才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 二是根据需求,开设各类特色培训班。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等专家经常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民需求和生产季节,每年先后在范县、南乐县、濮阳县等12个乡镇举办瓜果、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温棚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和高效间套模式生产技术培训班等各类技术培训班,现场发放新作物种子,推广种植新技术,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现场演示。三是量体裁衣,为发展特色农业出谋划策。立足当地资源,协助开拓发展“新路子”。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及生态资源,协助制定乡村农业发展规划,打造生态旅游项目、主导生产作物和高效农业,突出自己的特色,改变常规发展模式,打造新型乡村,协助贫困村脱贫。
欢迎您继续关注我市的农业农村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 。
2022年6月10日
(联系人:任丽均 联系电话:0393-8152091)